A |
國際財富 |
|
|
|
富裕、高學歷中年家庭,居住尊貴豪宅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4.6% |
|
(類型 A01-A03) |
|
|
|
「國際財富」是個全港最富裕、收入最高的群組。他們的職業包括成功的企業家/商家、家族企業的繼承人、所屬行業的專業人士、跨國公司/本地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或外籍專才。當中很多人是任職金融及保險業、醫生和律師。儘管大部分是華人和部分外籍人士,他們以英語或普通話為主要語言。受過良好教育,普遍持有大學或以上學歷。他們以已婚中年家庭為主,並育有十五歲以下子女。傾向以名牌房車代步。他們經常為工作或享受而周遊列國。大部分家庭聘請最少一名外傭。 |
|
「國際財富」國際財富住在香港最獨特、尊貴的豪宅。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山頂和沿海地區。 |
|
|
A01 |
環球財富 |
|
|
|
超級富豪、中年環球專才,租住高尚住宅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0.7% |
|
|
|
「環球財富」是香港社會上的優越等級的群組。他們是成功的華人和其他外籍中年人士或家庭,當中包括企業家、專業人士和跨國公司/本地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他們的收入極高,普遍持有大學或以上學歷。他們以小家庭為主,喜歡住在時尚的住宅,並擁有名貴房車。他們傾向以昂貴的租金租住高級公寓或住宅。 |
|
「環球財富」住在全港享負盛名的豪宅。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山頂、深水灣、淺水灣和清水灣。 |
|
|
A02 |
上流社會 |
|
|
|
富有中年家庭,育有子女,傳統高尚住宅業主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2.6% |
|
|
|
「上流社會」是個超級富裕的中年家庭群組,一般為45至64歲,並育有子女,當中有許多外籍人士。普遍持有大學或以上學歷,並以英語為主要語言。他們一般擔任高級管理或行政級別的職位,賺取豐厚的收入。他們擁有奢華的生活,駕駛名貴房車,經常在高級餐廳用餐,及經常出外工幹。 |
|
「上流社會」居住在傳統金融區的優越地點。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半山、大坑、寶馬山、九龍塘、何文田、西貢和愉景灣。 |
|
|
A03 |
近郊富裕 |
|
|
|
富裕中年家庭,育有子女、近郊低密度住宅業主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1.3% |
|
|
|
「近郊富裕」是郊區中最富有的住戶。戶主多在44歲以下,並育有15歲以下子女,以華人家庭為主,當中亦包括部分外籍人士。他們普遍能操英語,並持有大學或以上學歷。他們大多擔任高級經理、行政人員和專業人員等職務。作為業主,為享有寬闊空間和田園風光,他們挑選近郊低密度高級住宅,遠離煩囂。當中部分人擁有私家車代步,其他則多以的士或屋苑穿梭巴士代步。 |
|
「近郊富裕」住在郊區最富裕的地方。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九龍塘、馬鞍山至西貢、九肚山和康樂園。 |
|
|
B |
都會雋永 |
|
|
|
富裕壯年家庭,市區高級公寓業主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9.6% |
|
(類型 B04-B07) |
|
|
|
「都會雋永」是由富有的中壯年華人與外籍人士所組成。他們一般能操兩文三語,普遍持有大學或以上學歷,並大多擔任高級經理、行政人員以賺取豐厚的薪酬。他們當中很大一部分從事金融及保險業、其他社會及個人服務業的跨國企業工作。這些家庭普遍育有15歲以下子女。作為家長,他們非常重視子女教育。會讓他們的孩子於課餘或週末參加輔導班或其他課外活動。有些家長甚至為孩子設立基金或儲蓄作為孩子日後的教育用途。他們傾向聘請外傭來照顧子女及處理家務。當中大部分人的物業都是自置的,並在支付房屋按揭。 |
|
「都會雋永」居住在市區或郊區大型熱門私人屋苑。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半山、西九龍、荃灣和將軍澳。 |
|
|
B04 |
青年才俊 |
|
|
|
年青才俊,居住於市區高尚私人住宅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0.6% |
|
|
|
「青年才俊」是處於青壯年至中年階段、高薪厚職的華人與外藉人士,普遍能操兩文三語。他們多是單身人士或已婚家庭。普遍持有大學學歷,他們多是修讀商科、醫療衛生或建築相關課程,畢業後擔任高級經理、行政人員和專業人員等職務。 |
|
「青年才俊」居住在市區高尚私人住宅。他們大多擁有自住物業。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半山、跑馬地和西九新發展區。 |
|
|
B05 |
都市成就 |
|
|
|
富裕青壯年小家庭,居住於市區相對高檔的大型私人屋苑,毗鄰港鐵站或其他交匯處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2.4% |
|
|
|
「都市成就」是由市區高收入青壯年人士所組成。這些家庭普遍較為年輕,以小家庭為主,有些已育有子女,有些則是新婚家庭。他們的日常生活往往比較依賴外傭。普遍持有大學學歷,能操兩文三語。 |
|
「都市成就」居住在市區相對高檔和大型的私人屋苑,毗鄰港鐵或其他交匯處,設施齊全並配有完善的住客會所。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西九龍、奧運站、紅磡、荃灣和將軍澳。 |
|
|
B06 |
都會人生 |
|
|
|
育有子女、環境較好的成人家庭,居住於傳統大型皇牌屋苑,擁有高消費能力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3.8% |
|
|
|
「都會人生」是由高收入的中年家庭所組成。他們受過良好教育,擁有大學學歷,不少曾主修商科、醫療衛生、文學及社會科學和教育,現職領域遍及資訊及通訊業、金融及保險業、公共行政、教育、醫療健康及個人服務業。這些家庭大多數已育有小孩,並依賴外傭來照顧。儘管收入甚高,其支出亦多,如供樓按揭、私家車開支、外傭、子女教育及課外活動等支出。他們傾向擁有私家車和自置物業於皇牌屋苑中。當中需按揭供款者,每月需繳交超過港幣一萬元。 |
|
「都會人生」居住在市區傳統優質大型屋苑,並擁有完善的配套設施。這些屋苑主要集中在市區港鐵站。代表屋苑包括但不限於鴨脷洲海怡半島、柴灣杏花邨、小西灣藍灣半島、九龍塘又一居、黃大仙現崇山、藍田麗港城和匯景花園、荃灣環宇海灣、青衣盈翠半島、馬鞍山聽濤雅苑、大圍名城和火炭御龍山。 |
|
|
B07 |
後起之秀 |
|
|
|
中上層年輕混合家庭,居住於郊區快速增長的大型私人屋苑,正在繳付按揭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2.8% |
|
|
|
「後起之秀」是由頗高收入的年青家庭所組成。他們普遍擁有大學學歷,大多在資訊及通訊業、銀行、金融及保險業擔任管理職務。他們經常為了工作或娛樂而出國。他們傾向於擁有還在供款的自住物業和私家車。按揭貸款是他們家庭支出的主要部分。有部分人為了獲得更佳的居住環境或公司提供的租金補貼,會選擇用較高的租金去租住物業。 |
|
「後起之秀」居住在近郊快速發展的大型私人屋苑。代表屋苑包括但不限於將軍澳日出康城和新都城、大嶼山愉景灣、馬灣珀麗灣、東涌昇薈和映灣園、元朗YOHO和屯門黃金海岸。 |
|
|
C |
城市核心 |
|
|
|
穩定收入的中、晚年家庭,集中於港島北或九龍市中心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6.1% |
|
(類型 C08-C09) |
|
|
|
「城市核心」是由高收入和受過良好教育的中、晚年人組成。大多是華人和部分外藉人士,普遍能操英語。不少住戶已屆退休之年,若仍在工作,他們往往在社會及個人服務、資訊及通訊業、金融及保險業中擔任管理職務。他們是相對成熟的家庭,較大機會育有正在上大學的成年子女。家庭傾向有聘請外傭。他們大部分是業主,並把按揭貸款供滿。 |
|
「城市核心」普遍居住在樓齡較大的私人屋苑或單幢樓宇。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上環至西區、灣仔至銅鑼灣、天后至北角、東區及尖沙咀。 |
|
|
C08 |
豐盛人生 |
|
|
|
穩定收入的中、晚年在職人士,住在市區樓齡較大的屋苑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3.1% |
|
|
|
「豐盛人生」是指收入頗高、擁有專上學歷的中、晚年在職人士。他們大多從事公共行政、教育和醫療健康等行業,如教師、社工及醫療工作者。他們大多擁有自住物業,並已還清了按揭供款。但對於那些租房者來說,他們還需要支付相對較高的租金。 |
|
「豐盛人生」居住在市區中樓齡較大但優質的私人屋苑。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天后至北角、東區、紅磡及美孚。代表性屋苑包括但不限於城市花園、康怡花園、太古城、海逸豪園及美孚新邨。 |
|
|
C09 |
城市豐收 |
|
|
|
高檔的中、晚年混合家庭,住在靠近市中心樓齡較大的單幢樓宇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3.0% |
|
|
|
「城市豐收」是指高檔的中、晚年業主,當中包括有年長子女的家庭、獨居或空巢人士。大多數人是已退休或即將退休。普遍持有專上學歷或以上。對於那些仍在工作的人來說,他們的收入相對較高。由於他們受過良好教育,他們的職業可能是金融、保險、房地產、專業和商業服務等行業的經理和行政人員。大多數人已經清還了按揭貸款。此外,這個組別還包括小部分的近期來港外藉人士。 |
|
「城市豐收」居住在市區樓齡較大的單幢樓宇,大多是毗鄰市中心的商住混合區。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上環至西區、灣仔至銅鑼灣、天后至北角及尖沙咀。 |
|
|
D |
小康之家 |
|
|
|
中產階級,較年輕家庭,育有子女,住在熱門「上車盤」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11.4% |
|
(類型 D10-D12) |
|
|
|
「小康之家」是由有穩定收入的中、壯年家庭所組成。大多數人是業主。子女開支佔家庭總支出比例甚高。他們多從事資訊及通訊業、公共行政、教育、醫療健康及社會工作、金融及保險業。他們傾向於擁有私家車。按揭貸款佔他們家庭總支出的主要部分。 |
|
「小康之家」居住在遍佈港、九、新界的熱門私人屋苑和部分高密度樓宇。這些地方通常商店林立。 |
|
|
D10 |
上車一族 |
|
|
|
經濟稍為富裕、有小孩的年輕家庭,住在熱門「上車盤」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3.6% |
|
|
|
「上車一族」是指較年輕、育有小孩的小家庭。他們能操兩文三語。子女一般由外傭或祖父母輩照顧。他們普遍持有專上學歷,工作上負責行政管理等職務。他們大多是業主,有按揭在身,並佔家庭總支出的主要部分。 |
|
「上車一族」居住在快速發展的郊區或市區二線的大型私人屋苑。這些單位是針對初次置業者而興建的「上車盤」,所以居住面積較小。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九龍灣、荃灣、沙田、馬鞍山、大埔、北區、元朗及屯門。代表屋苑包括但不限於德福花園、爵悅庭、沙田第一城、新港城、太湖花園、花都廣場、尚悅和豫豐花園。 |
|
|
D11 |
近郊之星 |
|
|
|
中檔、育有子女的中年家庭,居住於郊區大型私人屋苑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3.5% |
|
|
|
「近郊之星」是指育有子女的中年家庭。他們普遍擁有中等收入及專上學歷,較大機會從事經理、行政人員和助理專業人員。這些家庭比較嚮往寬敞的生活空間,故較常置業於新界地區,亦因此需要採用多種交通工具來上下班,例如屋苑穿梭巴士、私家車和港鐵等。 |
|
「近郊之星」居住在郊區大型私人屋苑。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大埔、北區、洪水橋及屯門。代表性屋苑包括但不限於太湖山莊、海燕花園、尚城和龍珠島別墅。 |
|
|
D12 |
都市基礎 |
|
|
|
中等收入的小家庭,住在樓齡較大的地區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4.3% |
|
|
|
「都市基礎」是由住在近郊的小家庭所組成。他們主要是華人,持有專上學歷。很多家庭支出都是由家中收入的經濟支柱所支付。他們一般都沒有聘請外傭,子女多由祖父母輩或母親照顧。他們大多是已供滿按揭的中年業主。對於還在供款或租客家庭,房屋支出是佔家庭支出的主要部分;而當中還在供款者,往往每月需要繳付不多於一萬元的供款。 |
|
「都市基礎」是住在樓齡較大的私人屋苑或單幢樓宇。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香港仔、東區、九龍灣、沙田、荃灣、大埔及屯門。代表性屋苑包括但不限於麗晶花園、金獅花園、綠楊新邨、大埔中心及屯門市廣場。 |
|
|
E |
無憂家庭 |
|
|
|
有小孩的中年家庭,收入穩定,資助房屋業主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13.0% |
|
(類型 E13-E16) |
|
|
|
「無憂家庭」是由有穩定收入的中年家庭所組成。他們大多是通過政府資助的房屋政策而置業,如居者有其屋計劃(HOS)。他們傾向是小家庭,大部分是華人。當中不少人持有專上學歷,遍佈各行各業,但以文職人員或物流行業的比例較高。作為業主,一般每月按揭供款需要繳付不多於港幣一萬元。 |
|
「無憂家庭」居住在遍佈港、九、新界的政府資助房屋。他們都是通過入息審查,受惠於政府房屋資助計劃,便能以優惠價格購買指定房屋。 |
|
|
E13 |
市區安穩 |
|
|
|
收入穩定、較年青家庭,住在頂級資助房屋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2.3% |
|
|
|
「市區安穩」是由居住在政府資助房屋的年青家庭所組成。這些家庭較大機會育有子女,並由外傭或祖父母輩照顧。他們擁有仍在供款的自住物業。他們一般持有中學以上的教育程度,有部分人甚至持有專上學歷。因此一般從事中等收入的職業,如輔助專業人員和文職人員。 |
|
「市區安穩」居住在90年代興建於港島和九龍市區的政府資助房屋。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港島東區、何文田、旺角、九龍灣及將軍澳。代表屋苑包括但不限於康山花園、俊民苑、富榮花園、采頤花園及寶盈花園。 |
|
|
E14 |
穩健經濟 |
|
|
|
較年長家庭,育有年長/成年子女,住在市區典型資助房屋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2.5% |
|
|
|
「穩健經濟」包括年紀稍長、中等收入的中年家庭,並育有年長/成年子女。他們普遍完成中、小學的教育程度;並多數是本地港人,操粵語或其他方言。他們通過政府資助而擁有自置物業,大多已供滿或快將供滿房屋按揭。他們普遍乘搭港鐵或小巴上下班。 |
|
「穩健經濟」居住在港島或九龍區較舊的政府資助房屋。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長沙灣、黃大仙、慈雲山、秀茂坪及將軍澳。代表屋苑包括但不限於怡閣苑、龍蟠苑、慈愛苑、曉麗苑,和廣明苑。 |
|
|
E15 |
中層家庭 |
|
|
|
育有青少年/成年子女的中年家庭,居住在市區外圍的資助房屋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4.5% |
|
|
|
「中層家庭」包括育有青少年/成年子女、中收入的中年家庭。他們普遍擁有最小中學的教育程度,就業於交通運輸及物流業、公共行政、教育、醫療健康和社會服務等行業,較多是輔助專業人員或其他文職人員。他們大多是本地華人,操粵語、普通話或其他內地方言。他們擁有自住的資助房屋,每月按揭供款少於港幣一萬元。交通方面一般以巴士、港鐵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代步。 |
|
「中層家庭」居住在港、九市區的外圍地帶或新界新市鎮的政府資助房屋。這些地區包括但不限於香港仔、黃大仙、順利、馬鞍山和火炭。代表性屋苑包括但不限於漁安苑、天馬苑、順緻苑、錦豐苑及穗禾苑。 |
|
|
E16 |
近郊工匠 |
|
|
|
有小孩的青年至中年的藍領家庭,居住在郊區資助房屋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3.7% |
|
|
|
「近郊工匠」以中等收入、青年至中年家庭為主,育有小孩,多由全職母親或祖父母輩照顧。他們普遍具有中學學歷,較多從事工藝相關、機器操作、裝配或文書處理等工作,主要活躍於製造業、運輸及物流業、公共行政、教育、醫療健康和社會服務等行業。他們大多是本地華人,以粵語為主。自置資助物業,每月按揭供款少於港幣六千元。並以乘坐港鐵、輕鐵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為主。 |
|
「近郊工匠」居住在新界區的政府資助房屋。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大埔、北區、元朗、屯門及天水圍。代表屋苑包括但不限於大埔廣場、旭埔苑、鳳庭苑、龍門居、兆康苑及天盛苑。 |
|
|
F |
鄉村生活 |
|
|
|
育有小孩的中年大家庭,居住在新界偏遠地區或離島的低密度住宅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6.2% |
|
(類型 F17-F19) |
|
|
|
「鄉村生活」包括育有小孩的中年家庭及擴展家庭,亦包括為數不少的外藉人士。他們居住在新界偏遠地區或離島區,以低收入家庭為主,較大機會從事漁農業。他們當中亦有部分是願意長途跋涉上下班的高薪專業人士,願意放慢腳步,融入大自然的生活環境。 |
|
「鄉村生活」居住在村屋、別墅或其他低密度住宅。他們普遍擁有或由其家人或親屬擁有自住物業。這些物業多已供滿按揭或由其家人或親屬供款。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屯門、元朗、南丫島及長洲。 |
|
|
F17 |
鄉村休閒 |
|
|
|
中高檔、城市近郊的低密度住宅,遠離煩囂但不失交通便利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0.6% |
|
|
|
「鄉村休閒」是由較年輕的高收入家庭及其較年長的家庭成員所組成。當中大部分是僱主或生意經營者,他們願意放慢腳步,融入大自然的生活環境,他們自置物業於新界區,既可擁有較大的生活空間,又不會距離市區太遠。他們大多是業主,並已完成按揭供款。但若是屬租客,亦只需繳付較市區為低的租金。交通方面以港鐵或輕鐵為主,亦有部分人以私家車代步。 |
|
「鄉村休閒」居住在城市近郊或新市鎮的村屋或低密度住宅。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荃灣、屯門、大圍及沙田。 |
|
|
F18 |
小島樂趣 |
|
|
|
離島低密度住宅,依賴渡輪出入市區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0.7% |
|
|
|
「小島樂趣」主要由本地華人加上部分熱愛大自然的外藉人士所組成。對於本地居民,他們一般只有小學的教育程度,從事低收入工作,往往月入少於港幣兩萬元。他們大多居住在村屋或漁排;大多擁有自住物業,甚少有按揭供款在身。出入大多乘搭渡輪或徒步,亦有部分人士是沒有固定工作地點。 |
|
「小島樂趣」居住在離島的村屋、漁排或低密度住宅。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南丫島、大嶼山、坪洲和長洲。 |
|
|
F19 |
鄉村社區 |
|
|
|
中等收入的中年家庭,居住在郊區村屋/圍村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4.9% |
|
|
|
「鄉村社區」是由中收入的中年家庭所組成。他們大多是居住在圍村的原居民,由各個同姓家庭所組成,這些家庭傾向有小孩。普遍擁有小學至中學的教育程度,工作上則多是從事漁農業或是已退休人士。此外,此群組亦包括部分熱愛大自然的外藉人士。 |
|
「鄉村社區」居住在郊區村屋,當中很多是圍村。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元朗、洪水橋、西貢、北區和南丫島。 |
|
|
G |
喧鬧舊城 |
|
|
|
移民家庭,加上部分本地年長人士,住在市區人口密度高的舊式樓宇,單位較細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12.6% |
|
(類型 G20-G22) |
|
|
|
「喧鬧舊城」包括主要來自內地的人、部分來自南亞國家及部分本地年長人士的家庭。他們操普通話、各種內地方言或其他亞洲語言,住在市區內的舊私人樓宇。他們只有接受小學至中學的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相對較低,家庭組合各式各樣;而本地家庭內,一般有65歲以上老年人。 |
|
「喧鬧舊城」生活在市區內的舊式私人樓宇,這些舊式樓宇通常是建於50多年前的中低層的建築物及少數區內的高層大廈。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油尖旺區、深水埗、土瓜灣、黃大仙、荃灣。 |
|
|
G20 |
安定居所 |
|
|
|
市區舊式樓宇,已定居多年,除粵語外,操多種不同的內地方言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3.5% |
|
|
|
「安定居所」是指年長的家庭,育有成年子女,或會、或不會與他們同住。他們主要來自內地,幾十年前移居香港,並定居該區多年。在日常生活中仍使用非粵語方言。本地人中不少是65歲或以上的長者。許多人是業主,已經清還了按揭貸款。 |
|
「安定居所」住在低收入舊區的舊式單棟大廈,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港島東區、港島西區、紅磡至土瓜灣的舊城區。 |
|
|
G21 |
舊區群眾 |
|
|
|
擠迫的舊區或舊墟,商住混合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6.0% |
|
|
|
「舊區群眾」是由居住在市區或新界舊區的成熟家庭組成,他們在這地區居住了幾十年,一般住在舊式單棟大廈。當中許多人擁有自己的居住單位,或住在親戚的單位裡,無需支付租金。如果需支付租金,費用為每月港幣六千至一萬元。許多是65歲或以上及已退休的長者;若還未退休,他們可能從事服務或銷售人員、工廠和機器操作員和裝配工,或者工藝和相關職業。由於他們的收入水平相對較低,所以會住在離工作地點近的地方,方便步行或乘公共交通工具上班,更可以節省昂貴的交通費。 |
|
「舊區群眾」居住在傳統舊區或地區舊區的單棟大廈,這些大廈一般是建於50多年前的中低層老建築物,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一些在油尖旺、深水埗、元朗及上水等區中的舊區域。 |
|
|
G22 |
蝸居一族 |
|
|
|
低收入基層,多住在唐樓,生活環境擠迫,包括大量新移民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3.1% |
|
|
|
「蝸居一族」由居住在舊區地區的低收入家庭組成。他們住在建於五十多年前、條件比較差的舊式樓宇或唐樓或甚至「劏房」。他們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內地的新移民,還有一些來自南亞國家的人士。他們是收入最低階層,由於教育水平低,他們的職業可能是服務和銷售人員,以及工廠和機器操作員和裝配工。他們選擇住在工作地點附近,以節省昂貴的交通費用,他們乘公共汽車或步行上下班。 |
|
「蝸居一族」住在三至七層高、舊市區的舊式單棟大廈。,有部分更是沒有電梯。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一些在油尖旺、深水埗、長沙灣、新蒲崗及土瓜灣等區中的舊區域。 |
|
|
H |
公屋社群 |
|
|
|
住在大型公共屋邨的中年家庭,傾向就職於製造業、建造業和運輸物流業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11.0% |
|
(類型 H23-H26) |
|
|
|
「公屋社群」是指享受政府房委會或房協提供的補貼公營房屋福利的人,他們居住在郊區公共屋邨,育有成年子女的中低收入家庭,當中許多人是幾十年前從內地移民到香港的人;部份人可能已經積累了一些財富,這些財富來自於低租金的儲蓄,或者來自開始職業生涯的成年子女的貢獻。他們教育水平低或根本沒有接受過教育,因而主要從事製造業、建築業、運輸業、倉儲業、物流業等,他們主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巴士或港鐵上下班。 |
|
「公屋社群」居住在郊區的公共房屋。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將軍澳、馬鞍山、大埔、天水圍及屯門。 |
|
|
H23 |
踏實業主 |
|
|
|
租者置其屋計劃(TPS)覆蓋的公屋小家庭,經濟環境稍好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3.1% |
|
|
|
「踏實業主」是相對富裕的公共屋邨住戶,他們根據房屋委員會租者置其屋計劃 (TPS),向政府購買其公屋單位,並且大部分已清還了按揭貸款。他們是育有成年子女的中年小家庭,子女或許同住,或許已獨自外出生活。他們的學歷普遍較低,其中很多人只完成了初中教育;因而擔任工藝和相關工人、工廠和機器操作員和裝配工、服務和銷售人員以及文書支持人員,他們一般乘坐公共汽車或港鐵上下班。 |
|
「踏實業主」居住在租者置其屋計劃下的公共屋邨。代表屋苑包括但不限於華貴邨、竹園北邨及寶林邨。 |
|
|
H24 |
城中中年 |
|
|
|
低收入、較年輕的中年家庭,租住新界偏遠地區的公共房屋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3.1% |
|
|
|
「城中中年」是較年輕的中年的中低收入家庭或個人,家庭有孩子,教育水平為小學到中學,一般從事藍領工作,特別是建築和運輸、倉儲以及物流業。 |
|
「城中中年」居住在新界偏遠地區的公共屋邨。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大埔、北區、屯門及天水圍。代表屋苑包括但不限於運頭塘邨、華明邨、良景邨及天耀邨。 |
|
|
H25 |
藍領家庭 |
|
|
|
中、低收入藍領公屋租戶,住在樓齡偏高公共房屋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2.6% |
|
|
|
「藍領家庭」由一些出生在內地,若干年前移居香港的家庭組成。他們僅有中低收入;但享受政府補貼住房計劃的低租金福利,讓他們有一些可支配收入用於日常開支。教育水平為小學到中學,一般在製造業和運輸業、倉儲業以及郵政和快遞服務等行業從事藍領工作。他們乘坐港鐵、公共巴士、輕鐵或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 |
|
「藍領家庭」居住在較為舊式的公共屋邨,主要位於新界。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沙田、大埔、屯門及元朗。代表屋苑包括但不限於禾輋邨、大元邨、友愛邨及朗屏邨。 |
|
|
H26 |
成熟家庭 |
|
|
|
青壯年至中年家庭,住在較遠離市中心的中年公共房屋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2.1% |
|
|
|
「成熟家庭」相對年輕到中年的家庭,有年輕的子女正在接受中等或高等教育,他們的職業主要是服務或銷售人員。他們大多乘坐港鐵上下班。低租金令他們能夠為生活做儲蓄。 |
|
「成熟家庭」住在相對偏遠的公共屋邨,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油塘、將軍澳、馬鞍山、天水圍。代表屋苑包括但不限於高怡邨、厚德邨、利安邨及天慈邨。 |
|
|
I |
市區基層 |
|
|
|
低收入、低學歷的中、老年混合家庭,住在舊式公共房屋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8.7% |
|
(類型 I27-I29) |
|
|
|
「市區基層」是指享有政府公屋計劃的低租金優惠的中年低收入家庭,當中包括聯合而成的較大家庭。他們普遍只有小學程度教育,有些人甚至從未接受過任何教育。他們的職業主要是工廠和機器操作員和裝配工、服務和銷售工人、工藝和相關工人以及其他初級職業;當中許多人在住宿、餐飲和建築行業工作。 |
|
「市區基層」主要居住在九龍和新界的公共屋邨。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九龍東、黃大仙、慈雲山、葵青區。 |
|
|
|
|
I27 |
城市簡樸 |
|
|
|
與長輩同住的中年戶主,住在市區舊式公共房屋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2.1% |
|
|
|
「城市簡樸」是指居住在舊公共屋邨的中年至老年家庭,戶主一般介乎四十五至六十四歲,近一半的家庭至少有一名65歲或以上長者同住。這一群體的人由單身或已婚夫婦組成,收入普遍較低。他們的教育程度亦較低,從事工廠和機器操作員和裝配工及其他初級職業。他們乘坐公共小巴或港鐵上下班。 |
|
「城市簡樸」主要居住在九龍舊式的公共屋邨,普遍是一至兩房的小單位,居住空間較擠迫。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九龍東、黃大仙及葵青區。代表屋苑包括但不限於順天邨、竹園南邨及石籬邨。 |
|
|
I28 |
共同奮鬥 |
|
|
|
育有成年子女的較年老家庭及其擴展家庭成員,住在較遠離市區、設施齊全的舊式公共房屋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3.5% |
|
|
|
「共同奮鬥」是相對年老家庭,育有成年的孩子及與其擴展家庭成員同住。當中有部分人是在內地出生,若干年前移居香港;亦有許多人已經退休。學歷方面,一般只接受過初等或以下程度的教育。然而仍在工作的人則從事住宿和餐飲、建築等行業的初級職業。他們普遍收入低,許多人需要依靠家人或政府社會福利補貼的財政支持其生活。 |
|
「共同奮鬥」主要居住在港、九舊區成熟的公共屋邨。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九龍東、樂富、葵青區。代表屋苑包括但不限於翠屏邨、橫頭磡邨及葵芳邨。 |
|
|
I29 |
市區空巢 |
|
|
|
成熟的空巢老人,住在大型舊式公共屋邨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3.2% |
|
|
|
「市區空巢」是居住在舊公共屋邨相對成熟的家庭,沒有孩子或或孩子己搬離生活。他們只完成了初等教育。當中仍在工作的人,從事製造業、服務業和銷售人員、運輸、倉儲以及物流等行業的職業。他們的主要支出是在起居飲食和日用品方面。 |
|
「市區空巢」主要居住在香港和九龍舊的區內的舊式公共屋邨。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小西灣、香港仔、青衣和九龍東。代表性屋苑包括但不限於小西灣邨、田灣邨、長青邨及順利邨。 |
|
|
J |
初出茅廬 |
|
|
|
年青家庭,住在近年興建的公屋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6.0% |
|
(類型 J30-J31) |
|
|
|
「初出茅廬」是指住在九龍和新界新發展的公共屋邨的移民家庭,大多是過去七年來自內地的移民,他們是較年輕的單身人士或育有小孩的年輕家庭。在這些小家庭中,小孩多由全職母親或祖父母輩來照顧。學歷方面一般只有中、小學程度,收入普遍偏低。主要在住宿、餐飲服務、運輸、倉儲、物流、建築以及製造業等領域工作。 |
|
「初出茅廬」居住在千禧年後新興建的公共房屋,主要分佈在九龍和新界。 |
|
|
J30 |
年青家庭 |
|
|
|
育有子女的年青家庭,住在偏遠但新型的公屋,當中包括不少新移民家長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2.8% |
|
|
|
「年青家庭」是指年輕家庭,普遍育有子女,其中有部分是來自內地的移民家庭。他們普遍只有中、小學的教育程度,從事低收入工作,如服務和銷售人員、手工藝和相關人員。以乘搭巴士或港鐵上下班為主。 |
|
「年青家庭」主要居住在九龍和新界新開發的低租金公共屋邨。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長沙灣、九龍東、北區和天水圍。代表屋苑包括但不限於海麗邨、寶達邨、寶石湖邨及天恒邨。 |
|
|
J31 |
新晉租戶 |
|
|
|
育有子女的年青家庭,近期新晉的公邨租戶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3.2% |
|
|
|
「新晉租戶」是指育有孩子的年輕家庭,剛脫離公屋輪候冊,獲編派「上樓」的新晉公屋租戶。當中很多是過去五至十年從內地來港的移民。普遍使用廣東話、普通話和其他內地方言。普遍有中、小學教育水平,從事服務和銷售人員、工藝及相關人員等中、低收入職業。 |
|
「新晉租戶」主要居住在九龍和新界的新公共屋邨。代表性屋苑包括但不限於水泉澳邨、美田邨、彩盈邨、秀茂坪南邨及彩福邨。 |
|
|
K |
流金歲月 |
|
|
|
住在舊型公共屋邨的年長退休長者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10.3% |
|
(類型 K32-K34) |
|
|
|
「流金歲月」是指居住在舊式公共屋邨的中老年家庭,當中有已退休或即將退休人士。他們教育程度低或甚至未曾受過教育。部份人屬於不獲子女供養的獨居長者。對於仍在工作的一群,他們可能是從事低收入的服務和銷售人員、工藝和相關人員以及初級工人;而已經退休的人依靠着政府補貼金生活。 |
|
「流金歲月」居住在香港各地建於六十多年前的舊公共屋邨。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石硤尾、黃大仙、屯門、元朗。 |
|
|
K32 |
銀髮社區 |
|
|
|
經濟環境稍好的長者,住在傳統舊型公共屋邨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3.2% |
|
|
|
「銀髮社區」是低收入的老年家庭,一般沒有孩子同住。他們普遍只接受過小學或以下的教育,收入很低,職業一般是服務和銷售人員、工藝和相關人員以及初級工人等。部分人士需要依靠政府補貼金或成年子女的財政支持。 |
|
「銀髮社區」主要居住在香港和九龍的舊式公共屋邨,並在該處生活多年。代表性屋苑包括但不限於耀東邨、李鄭屋邨及坪石邨。 |
|
|
K33 |
舊區重建 |
|
|
|
舊型公共屋邨經濟環境稍好的租戶,社區正進行重建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2.4% |
|
|
|
「舊區重建」由住在舊公共屋邨內,育有已成年的子女的老年家庭組成。他們大多數人會說粵語,但是大部分人沒有受過教育,而部分人已經退休,並依賴政府補貼金生活。需要工作中的人收入很低,從事服務和銷售人員、工藝及相關人員、基層工人等工作。 |
|
「舊區重建」主要居住在正在等待重建的九龍區舊公共屋邨。代表性屋苑包括但不限於白田邨、石硤尾邨及元州邨。 |
|
|
K34 |
退休長者 |
|
|
|
偏遠地區的年長退休人士,老年夫婦或單身老人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4.7% |
|
|
|
「退休長者」是居住在舊公共屋邨的年屆六十五歲以上老年家庭、獨居長者或與其他長者一起生活的單身長者。他們的成長子女大多自組家長並獨立生活。他們普遍只有小學或以下的教育程度,大部份人已退休,並依靠政府補貼和家人朋友的經濟支持為生,尚未退休的人多從事低收入的基層工作。 |
|
「退休長者」居住在全港相對偏遠地區的舊公共屋邨,代表地區包括但不限於柴灣、九龍和屯門。代表屋苑包括但不限於興華邨、彩虹邨、蝴蝶邨及大興邨。 |
|
|
L |
公僕家庭 |
|
|
|
較年輕的混合家庭,受過良好教育,中高收入,住在政府或機構宿舍 |
|
佔香港家庭住戶 0.5% |
|
(類型 L35) |
|
|
|
「公僕家庭」是指根據他們在的工作種類和職級來决定的政府或有關公營或教育機構提供的宿舍的家庭所組成。他們的教育水平由中學至大專學歷不等。一般來說,他們家庭都很年輕,育有子女。他們的收入中等至偏高,其可支配支出亦因他們隸屬的政府部門或機構而有所不同。 |
|
「公僕家庭」住在政府或有關公營機構提供的宿舍分佈於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各地。 |
|
|